颈肩腰疼痛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病情发作时感觉哪里都疼的难受,这也是患者痛苦难受的生活一大障碍。为了解决颈肩腰腿疼,福州中德骨科医院的专业医师给出了几种防御方法。
要防御颈肩腰腿疼就要了解其五大病因:
1、退行性腰脊椎病:我们又称为椎关节病,包括椎间盘退变和后关节突关节退变。椎间盘退行性变包括椎间隙狭窄,椎体骨赘和椎体上下面软骨终板硬化这3中特点。骨赘好发于两个部位:一是椎体腹前部骨刺,特别是胸腰段,骨刺似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不大,另一是椎体边缘一部分或全周甚至全脊柱都可看到唇样变,这可能是椎间盘退变及萎缩的结果,后者还可导致相应后关节突半脱位和继发性骨质增生。
2、外伤和劳损性腰腿痛:外伤和劳损易引起无菌性炎性软组织痛。腰椎的负担重,活动范围大,要维持脊柱的静态和动态平衡,对其周围肌肉和韧带的需求量大,容易遭受急性损伤和慢性劳损,损伤部位易在受力 ,尤其是肌肉的起止点,伤处出现水肿、充血、炎性细胞和致痛物质渗出,这种无菌性炎症直接和通过神经反射刺激该处肌肉痉挛,反复炎性刺激和炎性物吸收,形成纤维性粘连,使该处肌肉伸缩时,有炎性物刺激和粘连的牵拉痛,以及功能障碍。
3、非化脓性关节炎:包括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变形性髋关节炎、膑下脂肪垫损害等慢性关节痛。上肢少于下肢,且以膝、髋关节为腰腿痛的常见病。
4、非化脓性椎管内炎性痛: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造成急性损伤、破裂,髓核本身释放出刺激性很强的化学刺激物。腰椎管狭窄的长期慢性挤压、磨损,这种急性损伤和慢性磨损均造成椎管内硬膜外腔和神经根鞘膜外的脂肪、血管、结缔组织、神经等的急性或慢性无菌性炎性化学刺激,这些物致痛物受椎管的限制,疏散慢而产生较重的化学性神经根性痛。椎管狭窄使椎管内神经、血管受挤压,在行走短距离后,受淤滞血量增加,进一步挤压神经,造成下肢麻木无力为主,疼痛次之,病人前屈下蹲位,几分钟后,血循环改善,神经受压减轻,又能起立行走,但行走短距离后,再次下蹲休息,此即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
5、其他:化脓性和结核性脊柱炎、先天性腰骶畸形、骨质疏松症、腰骶部脊柱肿瘤,均可引起腰腿痛。
颈椎具有支持头颅、保护神经的作用。适应感官的需要,头颅可变换多种不同的姿势,并在任一姿势保持稳定。颈椎可作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旋转活动。在生理情况下,这些活动合理地分布在每两个相邻的椎节之间。
颈椎由7节脊椎骨构成。第一(C1)、第二(C2)节称为寰、枢椎。其间没有椎间盘,均为滑膜关节相连。C3至C7的结构形态大致相似,前部为椎体,椎体间有椎间盘相连接,椎体的后外侧缘为钩椎关节(VonLuschka关节),前、后面为前、后纵韧带相连。后部为椎弓,它包括两侧的椎弓根、上、下关节突、横突、椎板与棘突。椎弓环绕构成椎孔。相邻的椎弓间形成关节突关节,黄韧带连接椎板,构成椎管与椎孔。
1.椎间盘由终板、纤维环与髓核三部分组成。透明软骨连接椎体骨构成终板;纤维环绕髓核由多层胶原纤维板层连续排列而成。板层内纤维相互平行并倾斜排列,相邻板层的纤维走向成30~60°夹角。纤维环附着于终板与椎体的边缘。髓核位于中央偏前,为一种半流动性的胶状物。椎间盘的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中主要为水、胶原蛋白、蛋白多糖、糖蛋白与其他非胶原蛋白。椎间盘是维持颈椎稳定与活动的重要结构;在承载时,它使载荷合理分布,并保持椎间的高度。20岁以后,营养椎间盘的血管已闭塞,椎间盘的营养与代谢主要依靠终板,纤维环的渗透作用。随年龄增长,营养障碍可能是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原因之一。
2.椎管、脊髓与神经根C1~C7椎孔连接成为椎管。椎管的前壁为椎体、后纵韧带、椎间盘,后壁为黄韧带与椎板,侧壁为椎间孔。椎间孔上、下为椎弓根,前内侧为钩椎关节、椎间盘,后为关节突关节。椎管矢径大小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有直接影响。矢径的测量方法有多种。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椎体与椎管中矢径,用二者比值表示椎管的大小。此方法简便、可靠。国人颈椎管矢径的平均值,自C3至C6,分别为0.93,0.91,0.94,0.94。其中任何一节的比值≤0.75可视为发育性狭窄,是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的潜在因素。
颈段脊髓与神经根分别为8节。在椎管内脊髓节段的水平与脊椎并不一致。C1神经根在枕骨与C1之间离开椎管,C2神经根至C8神经根依次由C1-2至C7-T1椎间孔离开椎管(图72-8),颈神经分别支配颈与上肢的肌肉与皮肤的感觉。
3.交感神经与椎动脉
目前认为,头颈部交感神经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次级中枢在下丘脑,低级中枢在上胸段脊髓侧角。侧角联合细胞的轴索随脊神经离开椎管,上行达颈交感神经节,称为节前纤维。在上、中、下交感神经节内交换神经元,发出节后纤维。节后纤维的一部分随脊神经分布于颈与上肢,支配皮肤血管、汗腺、皮脂腺、立毛肌、血管内膜与上肢大血管。另一部分节后纤维加入C1,C2神经与颅神经分布于头、颈与脑部血管,眼部平滑肌与腺体。第三部分随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分布于脑干、小脑、大脑颞叶底部,与内耳的血管。第四部分为心支,达心脏与迷走神经构成心丛。还有一分支随窦椎神经进入椎管。交感神经的传入纤维随脊神经感觉纤维直接进入脊髓,与侧角联合细胞形成触突。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可能经过低级或高级中枢反射性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心跳过速;控制胃肠平滑肌活动及腺体分泌,小支气管扩张,瞳孔开大,泪腺与汗腺分泌抑制等。
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向上依次经C6至C1横突孔穿行。出C1横突孔急转向内后,绕过侧块关节后方,经C1后弓椎动脉钩,依次穿过寰枕后膜、硬脊膜、蛛网膜进入枕大孔,绕至脑干腹侧在桥脑下两侧椎动脉汇合为基底动脉,供应大脑后部、小脑和脑干血液。
颈肩痛的鉴别
构成颈椎的骨、关节以及软组织任一部位发生损伤、炎症、肿瘤等都可以引起颈肩痛,肩部与上肢的某些病损也可有颈肩部不适。因此,颈肩痛的诊断既要判断病损部位,受累的组织结构,也要了解病损的性质,临床经验表明,较常见原因为颈椎间盘退变相关的颈部软组织慢性劳损,急性损伤,颈椎病。在鉴别诊断中,需要详细询问病史,仔细的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X线检查,血、尿分析等辅助检查。
颈椎病与颈部软组织劳损是颈肩痛较常见的原因。二者与椎间盘退变有直接关系。
绝大多数人,在20~3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椎间盘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称为退变)(intervertebraldiscdegeneration)。退变的原因、机制尚未查清,多数研究表明,它的水分与蛋白多糖含量逐渐减少,细胞数量与功能逐渐衰减,纤维环纤维的损伤逐渐加重,生物力学性能与强度也随之降低。继而发生椎间关节不稳定(也叫节段性不稳定,segmentalinstability),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椎间盘膨出或突出,甚至发生脊髓或神经根受压。
颈椎间盘退变,尤其节段性不稳定,减弱了颈椎的支持功能。当颈椎遭受异常载荷或过度使用时,例如持续地伏案工作,计算机操作、玩麻将牌、织毛衣、睡眠姿势不良,以及颈部扭伤等,可能产生椎间关节,韧带与肌肉的慢性或急性损伤。损伤性炎症引发颈、肩部疼痛、肌肉痉挛,颈部僵硬与活动障碍。有时可出现牵扯性上肢痛,头痛。有些病例可以出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头痛、头晕、眼部不适、耳鸣,面部或肢体发麻,发凉,心律紊乱、心动过缓,或过速,食欲不振或恶心等。产生这些症状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初始损伤的部位也很难确定。但临床经验表明,这类症状多因颈部软组织损伤所致,当严格的鉴别诊断之后,适当时间地卧床,减轻颈椎的载荷,配合物理治疗(热疗或声疗),并口服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多数病例可以获得良好效果。
当颈神经根、脊髓等神经、血管结构受到压迫与刺激时则可能产生神经根病与脊髓病等临床表现,此时称为颈椎病。颈椎伸、屈位X线片,C4-5不稳定。
防御以上五大颈肩腰腿疼病因的方法
颈痛防治耸肩动颈
左顾右盼法
通常取坐位,身体自然放松,特别是颈部肌肉要放松,正视前方,随着视力的平行线左右交替,缓慢转动头部,通常先“左顾”,后“右盼”,反复10次。
耸肩动颈法
身体呈坐位或站立位,两足分开距离与肩等宽,肩颈部自然放松,做由下向上耸肩动作,同时两肩臂可向后做牵拉活动,往返10次。
肩痛防治摇肩爬墙
摇肩法
站立时两脚呈稍息姿势,比两肩略宽,肩部自然放松,以患侧肩关节为中心,肘关节屈曲,由前向后或由后向前,作环形运动。一般每次做摇肩动作50~100次,初期可做50次,中、后期做100次,由慢渐快。
爬墙法
取站立位,两足分开略比肩宽,面对墙壁,用病侧四指扶墙,沿墙壁持续向上爬行,使上肢高举到 限度;或手抓粉笔,将每天上爬的高度画道横线,做个记号,逐渐增高,每天30次。
地址:福州市六一北路171号 版权所有:福州中德骨科医院
急诊电话:0591-86251881 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部分内容及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不做诊疗依据,详情以咨询在线医生为准!
网站备案号:闽ICP备16013431号-1
(闽-榕)医广【2024】第01-25-03号